2025年8月7日14:30,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e会学)特别邀请合肥大学余国江教授做客慕课教师工作坊,以“教学成果奖内涵、培育过程及申报书撰写技巧解读”为会议主题为大家分享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过程及申报书撰写方法与经验,来自省内高校的700余位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会议。
余国江教授,合肥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原处长。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合格评估办学条件评价专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师范专业认证专家。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教育督导。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一等、二等多项。指导19个学校(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包括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一等奖1项,二等奖18项。指导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近100余项。
本次余教授的分享报告主要围绕准确理解教学成果奖内涵、成果奖培育及选题突破、申报书的撰写技巧、表格填写注意事项、正确理解实践检验期、如何写成果完成人主要贡献这六个部分。报告中,余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发展历程,解读了教学成果奖的含义。在成果奖培育及选题突破方面,余教授强调选题要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且可推广、可复制。在申报书撰写技巧方面,余教授介绍了教学成果申报书需要涵盖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成果的创新点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余教授详细介绍了成果奖名称要突出”新、特”,成果简介要精炼,突出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效,避免简单介绍或工作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分层分级,用数据、事例和措施说话,避免空洞的理论阐述。创新点要突出“创”字,包括理论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等,避免简单重复前面的内容。推广应用效果要包括应用和推广两部分,用具体数据和案例说明成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表格填写要分类清晰,优先填写含金量高的项目,避免堆砌无关内容。实践检验期是成果完成后的验证时间,国家一等奖要求四年以上,二等奖要求两年以上。成果完成人的贡献应聚焦于对本成果的具体贡献,而非个人教学或科研成就。报告结束后,参会老师表示受益匪浅,对余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e会学)将持续开展课程建设经验分享活动,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建立教师与平台间相互交流和促进的反馈机制,成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计以及课程运营等方面相互交流的活动平台。
回放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crm/lREYqX48af
邮箱:ahmooc@ustc.edu.cn
电话:0551-63607943、66197609
客服QQ:3224114574、326517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