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我国多所医学院校对于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课程整合,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经验。自2013年开始,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全面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将感官、神经系统相关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学科有机整合为精神神经系统整合课程,并根据中国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USMLE考试要求编写了教学大纲及教材。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挑战性。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系统地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是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目前在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精神神经系统整合课程,旨在探讨神经系统相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模式。教学内容涉及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解剖学)、生理功能(生理学)、病理变化(病理学)、药物效应(药理学)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学(诊断学、影像学)的核心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神经系统从形态学到功能学、从正常生理学到病理学、从临床症状到诊断及药物治疗策略的系统掌握。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不同,精神神经系统整合课程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诊断学整合为一体,它具有以下优点:1)从内容上看,整合后的课程学习内容沿形态—功能—病理改变—症状诊断及药物治疗轴线一气呵成,既减少了遗忘过程,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神经系统知识框架以及神经系统定性、定位思维的逐步形成非常有利。2)在解剖学部分理论授课过程中及时穿插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课所学内容,为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夯实了基础。3)理论授课结束后,通过PBL分组讨论课,既学以致用,强化巩固了所学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PBL教学模式,针对部分内容(如神经生理学部分的突触和长时程增强,神经药理学部分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尝试应用“翻转课堂”和CBL教学法。我们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了微课程和微精品课程上传至网站,供学生课后自学。相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对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0.0 |
共 0 条评价 |
本次开课
查看全部
|
![]() |
安徽医科大学
|
邮箱:ahmooc@ustc.edu.cn
电话:0551-63607943、66197609
客服QQ:3224114574、326517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