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在维持人体各系统正常生理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血液及造血组织和器官。血液中各种有形成分数量或质量(功能)的异常会导致贫血、发热、感染、出血和血栓栓塞等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危及脏器功能。《血液系统疾病》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原发于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疾病的学科,内容常常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同时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等基础学科交叉相关,诊治难度较大,内容较难理解,尤其目前新技术应用,血液病的诊治技术也飞速发展。人们对血液病的认知相对匮乏,基层医院医生对血液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常难以准确识别,线下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血液病课程,由于课时受限,内容较多,造成学习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为培养血液专科人才,向在校学生深化学习血液病学知识具有一定迫切性和必要性。
目前《血液系统疾病》课程采用了以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为主的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将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和内科学中关于血液系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加强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着力于优化内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特色。该课程是内科学的核心基础课程,面向本科,研究生,内容包括血液系统基础理论,白细胞、红细胞、出凝血相关常见病及血液系统肿瘤等板块,涵盖了基础形态学、分子遗传学等理论,临床诊断思路及治疗等内容,融合了专业新进展和新技术,同时注重科研方向的培养。教学深入浅出,运用丰富的图示、案例进行讲解,为学生全面了解及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建立和规范临床思维发挥重要的作用。
《血液系统疾病》线下课程概述
血液病学是内科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必修科目,和多个学科均有密切关联,主要讲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措施及治疗新进展,学好血液病学非常重要。但血液系统疾病学习具有一定难度,本课程前期曾在2016级、2017级、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整合班《血液系统疾病》教学中应用,课程中进行了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案例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当前大数据时代及信息化条件下,本课程尝试“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通过引入临床实际案例以PBL教学形式展开,进行知识点学习,课程内容上结合相应基础理论知识,并配以实践训练、临床见习,实现了将血液系统相关的医学前期基础理论知识、桥梁课程知识(如诊断学)与临床专业课有机整合,体现了“让教育回归本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不断获得临床思维提升,学习方法提升。同时本课程中融合了思政内容,人文关怀,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通过融合案例及实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初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血液病学是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血液的疾病和病理生理学。血液病学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血液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
血液系统疾病授课目标如下:
一、了解血液疾病的分类
学生需要了解血液病的分类,包括白血病、淋巴瘤、浆细胞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掌握血液检查技术
血液检查是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掌握血液检查技术。学生应该了解血液检查的种类,例如血常规、骨髓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各种检查的意义和诊断价值,以及如何正确解读检查结果。
三、了解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血液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例如,学生需要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胞基因突变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血液疾病的发展过程,包括血液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等。学生还应该掌握常见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知道血液系统疾病地概念,临床类型,转诊与健康指导。
了解临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如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同时需复习诊断学,检验诊断学、例如血常规、骨髓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了解相关交叉学科如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感染病学等相关知识。
0.0 |
共 0 条评价 |
本次开课
查看全部
|
![]() |
安徽医科大学
|
邮箱:ahmooc@ustc.edu.cn
电话:0551-63607943、66197609
客服QQ:3224114574、3265176516